這篇文章寫自香港一位善用「經方」的姓林年青中醫師;細心、敢用藥是其特式。
現分享其作為一位中醫的立場,對糖尿病的看法給各位作參考。
此文不可多得,望各網友不厭其詳!
轉載
http://blog.yahoo.com/_H6UGK2JG4SDBD5YBQ7IMOS6ZUU/articles/63861
一位病人的女兒致電診所,說她母親 (一位長者) 因血糖升高到10mmol/L,而自行將我處方中的北耆和當歸抽起來了,她問我該怎麼辦。
這位婆婆是來看便秘的,她是典型的氣血虛甚,導致脾土不運,肺金不降,於是不能排出大便。除此之外,她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病,如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臟病等等。第一診,我給她開了黃耆當歸建中湯。
一周後第二診,病人回來了,說血糖升高到12mmol/L,於是不敢加麥芽糖,又將大棗這個味甘甜的藥抽了出來。她說:「我不能吃甜的東西。」我跟她和女兒解釋,婆婆的身體不是糖太多,而是血太少,所以導致血糖濃度太高,也導致大腸得不到足夠的滋潤和能量,於是不能排大便,若要身體改善,若要大便正常,便必須將氣血補好,血糖高了只是暫時性的,最後也會降下來。女兒明白了,但婆婆卻似懂非懂地說她不能吃補藥,否則血壓高了要爆血管……
結果,才服了二日,又量得血糖指數10mmol/L,這次婆婆竟連北耆和當歸都抽出來。這,可真難倒我了。
這個,可以怎麼辦呢?這婆婆對血糖的恐懼已經根深蒂固了,我可以改變嗎?思前想後,實在要寫一篇關於糖尿病的文章,好讓大眾重新認識這個病。
糖尿病,根本是血太少,不是糖太多!
我們一起拿出驗血報告看看吧,入面的所有指數,幾乎全是濃度單位,正常與不正常,全部都有一個參考指數作標準,血糖要維持在3.6-6.0 mmol/L、總膽固醇則不能超過5.2mmol/L、血色素要在135-180g/L之間……偏離了這些標準,這人便不算健康。然而,我們必須理解,這些是濃度,意思是若干容量的血液之中,含有若干數量的該種物質或細胞,例如血糖5.6mmol/L,即每公升血液之中,含有5.6mmol的葡萄糖。表面看來,好像很可信,然而,濃度卻根本是一個非常不可靠的數據,很容易瞞騙了人。不可靠,原因有二。
首先是這些指數,都是在人體抽出若干的血液樣本 (例如5ml),然後量度內裏的某種物質。不過,少數的樣本,並不能代表全身的情況。舉例如我們常用的血糖機,用來讀取我們手指尖的血糖濃度,然而,腳指尖的血,其糖濃度卻不一定相同,心臟的血液也不同。只從身體某處抽出少量樣本,並不能代表整個人體的情況。
第二,就是濃度沒有顯示究竟是該種物質太多太少,還是我們的血液太多太少。舉個例子說明: 我們準備二隻水杯,分別稱之為甲杯和乙杯。在甲杯中,我們注入200ml的水,乙杯注入100ml,然後各放入5g的砂糖。那麼,究竟哪杯水會較甜?連小孩子都懂得回答乙杯較甜。這時,如果我們從兩杯中分別抽出1ml的水進行化驗,也會發現乙杯的糖濃度是甲杯的兩倍,說明乙杯較甜。這時候,乙杯的糖濃度便給了我們一個錯覺,以為乙杯的糖較多。但實際上,乙杯與甲杯的水含有一樣數量的糖,只是因為乙杯水少,所以才得出較高的濃度。甲杯代表正常的人,乙杯則代表糖尿病患者。其實糖尿病的人,糖的含量不會比正常人多,只是因為血少了,才令血糖指數高企。我們再準備丙杯吧,同乙杯一樣,注入100ml的水,但只加2.5g的砂糖。結果,我們嚐到這跟甲杯的水一樣甜,在抽出的樣本中,也驗出同甲杯一樣的糖濃度,於是,我們以為兩杯一樣。不過,只要我們多飲幾口,就會發現丙杯其實還是跟甲杯不同,因丙杯的水很快被喝完。雖然丙杯的血糖濃度不比甲杯少,但實際上,它的糖數量是比甲杯少一半的,但這在樣本的濃度檢驗中根本不能察覺。丙杯代表甚麼?代表服了降糖藥的糖尿病人,血糖濃度降低了,但身體沒有改善,不但血不足,連糖也不足。
這就是我說濃度單位不可靠的原因。濃度不能得出全面的評估,我們只能從濃度中知道那抽出來的樣本的情況,但這卻不能代表全身情況。一來,局部的樣本,不能當作全身狀況的參考。二來,濃度沒有顯示我們身體有多少血。根本,人體血的總量,以現在的科技來說,是不可能量度得到的,因不能在不傷害人體的情況下,將一個人的血全抽出來,量度之後再送回體內。
那麼,會否是血不足,糖也太多呢?應該不會,大部份糖尿病患者都很容易疲倦,若血糖真的太多,豈會輕易疲倦?更重要的是,雖然他們稍吃點東西,血糖會急升,但只要餓了不吃,便會手腳乏力、自汗顫抖。這叫血糖低!如果血糖真的太多,理應儲備充足,為何不能捱餓?這就是乙杯和丙杯的情況,雖然血糖濃度高 (乙杯) 或正常 (丙杯),但始終血量少,而且糖份並非太多,所以多飲幾口就會全部飲完。如果我們在杯中稍加入少量的砂糖,則糖的濃度就會急升,因為水太少。事實上,糖尿病人多數徘徊於血糖太高與太低兩個極端之間,這就是另一個血量不足的鐵證。因為血量不足,所以稍吃點東西,糖份進入血液,便會立即令濃度提高了許多;又因為血量不足,當中的血糖也不足,所以稍餓一陣,就會將糖份耗掉,血糖變得很低。如此大起大跌,不是糖太多所能引起,卻是由於血量不足,使血作為儲備 (reserve) 和緩沖 (buffer) 的作用減弱,身體才會無所適從,血糖指數才會大起大跌!況且,大部份的糖尿病人,已被醫生嚇得一丁點甜食都不敢放進口中,甚至不甜的食物也不敢多吃,哪裏還有很多糖份?可憐的病人,他們吃的東西,大概只夠維持生命而已!這個病,怎會是糖太多?
我們來分析一下糖尿病的三多一少:口渴多飲 (飲多)、小便頻密 (尿多)、胃口極佳 (食多)、疲倦乏力 (體力少)。血太少,身體的反饋機制會通知主人多飲一些水,以補充血量,因此飲多。但血液多了水份,血的種種內含物 (例如紅血球、血色素、鈉離子等等) 就會被稀釋,於是又要排出大量水份,以維持血的平衡 (包括酸醎度平衡),因此尿多。糖尿病本身是血不足,糖也不足,所以身體要主人多吃點東西,補充營養和血糖,用來造血,所以食多。至於體力少,則是血少糖少的必然結果。
看到嗎?這才是糖尿病的真面貌。
隨著科技的進步,科學家發現了胰島素 (insulin),知道這種由胰臟 (pancreas,其作用與中醫的脾相似) 製造出來的酶 (又名酵素) 可以令肝臟和肌肉將葡萄糖轉化為糖原 (glycogen),同時增加細胞對葡萄糖的敏感性,激發細胞使用葡萄糖,釋放能量。他們同時又發現糖尿病人血中的胰島素含量偏低,因此便下了這個結論──胰臟退化。這便成了糖尿病的原因。其實,胰臟真的退化嗎?會否是胰臟發現身體血不足,糖也不足,為了減少糖的消耗,於是減少胰島素釋放呢?人體擁有高度智慧,會自動調節內部的操作,以適應各種變化,血少了,糖少了,難道還要不斷釋放胰島素,讓剩下的血糖也盡快油盡燈枯嗎?人睡著了,腎上腺素也會減少,難道腎上腺也壞了?人在緊張的情況下,腸胃也會減少蠕動,難道腸胃壞了?不是,正是由於他們很正常,所以才懂得調節功能,讓身體適應。胰臟也是如此!然而,西醫卻說胰壞了,於是創製了降糖藥和人工合成的胰島素,讓身體將血糖降低。
勉強激發細胞對葡萄糖的敏感度,甚至粗暴地注射胰島素,迫令身體將血糖轉化為糖原,迫令細胞使用血糖,因此,血糖濃度降低了,人也感到精神一些,因細胞開始使用血糖。當身體大量使用血糖,只會更消耗原來已經不足的血和糖,結果身體變成了比丙杯更差的情況:血更少、糖更少。病人只吃一片白方包,血糖便升到15mmol/L,到了午餐時間卻還未吃東西,血糖便降到只有3mmol/L。血糖的起跌,比股市更波動,身體無所適從。
更甚者,是由服第一粒降糖藥或注射第一針胰島素開始,我們已干擾了胰臟的機能,胰臟不能正常地,按照身體真正需要來調整血糖,結果,胰臟真真正正地開始退化。在我們停服降糖藥或停止注射胰島素之後,血糖指數比原本未用藥前更高。這說明甚麼?說明身體在藥物製造的假太平之中漸漸轉壞。雖然乖乖地用藥,血糖指數勉強保持正常,但照樣得到糖尿腳、糖尿眼、腎衰竭等併發症。
想問一個似乎不關痛癢的問題,如果你是一間大企業的老闆,現在公司資金不足,你會怎樣做?不外乎開源節流嘛!首先應該是開源,你會強化能直接賺錢或取得銀行融資的部門 (如銷售部、財政部、公關部等等),高薪聘請銷售能手,或人脈關係甚佳的員工,希望他們能給公司帶來新的資金。若開源也不能增加資金,便要開始節流,減少相對不太重要的部門 (例如清潔部門、負責裝飾的部門等等) 的人手,甚至關閉合併,原本有10人的清潔部裁走5人,每天清潔廁所3次的做法減到1次;每周更換一次大堂的盆栽,現在改為每月換一次;內部文件用較便宜的紙張來印發等等。
不錯!這是作為老闆的經營手法。
那麼,如果你要經營一個身體呢?血不足、糖不足的情況下,你會如何開源?答案就是「食」!於是你會令腸胃更加活躍,吃多少都不飽,以求盡量攝取營養,結果飲多食多,人也胖了。除了脾胃之外,僅有的血液和血糖,你還要保留給心和肺。因這是生命由關的部門,不能將血供應減得太少。如果開源不成功,那你便要減少清潔部門的資金,於是進入腎臟、皮膚、大腸的血減少了,小便變得短少,皮膚變得乾燥少汗,大腸蠕動差,於是便秘等等。負責外部裝飾的部門也不可倖免,於是頭髮脫落、變白,指甲變得脆弱,皮膚破損之後的修復時間長了,面部的暗斑 (體內垃圾堆積) 多了。手腳是用來活動的,能勉強活動就算,若情況更差,即使不能活動,也沒所謂,反正人也不會因此死掉,眼睛也是,頂多盲了,小命尚在,所以也要減少資源,因此手足肌肉開始萎縮,手指麻痺,足趾開始潰爛,然後要截肢,更不必去花耗血液來養腳趾了。這樣的節流,棄車保帥,人體當然是虛弱不堪。這時,在人體抽出的血液樣本當中,血糖濃度很高,因為這些高濃縮的,僅有的資源,正被有戰略地調動中。這就是在逆境中,身體的經營方式。你看,你這位身體的老闆,已成功地製造了「糖尿病」出來!
不錯!糖尿病,是身體在血少糖少的情況下,自動調節的結果!首先發難的是腸胃,它們的機能被放大,以圖吸收更多營養,挽回劣勢,於是在糖尿病之初,人人都是肥胖的。胰臟接著扮演第二步的角色,自發性地減少胰島素供應,令全身減少血糖消耗,盡量保留資源。
這時候,身體其實在等待修復的機會。如果我們能早點休息,飲食均衡有規律,適量運動,減少無謂的慾望等等,則身體會漸漸康復。偏偏,人們多數不會這樣。結果,資源匱乏的情況不斷加深,於是,身體只好採取最後手段:減少進入腎臟、皮膚、手足等相對不重要的器官的血供應,將相應的動脈括約肌 (arterial sphincter) 收縮,使流入該器官的血量減少,就能做到。這樣,身體就能更「精明」地運用僅有的血和糖。
這是身體的自我調節,可見它擁有高度智慧,很懂經營之道。
但多數糖尿病人都服用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,強制胰臟釋放胰島素,甚至架空胰臟,直接從外面提供胰島素。結果,血糖被轉化,被使用,於是血糖濃度被降下來了,人們安心了,因指數很好。但其實,血液總量沒有增加過,降低了的血糖濃度,只代表身體擁有的葡萄糖更少,變成了丙杯,甚至連丙杯都不如的情況。偏偏,病人已被血糖指數深深嚇倒,只要不餓死就算數,絕不敢多吃一點東西。結果,腸胃得不到營養的補給,而血液仍被暗暗消耗,糖被持續使用,然後更易血糖低,絕不能餓,但食後又血糖高得嚇人,於是又不敢飽。血供應減得很低,接著腎功能衰退,視力衰退,腳趾開始糜爛,胰臟也在藥物的作用下正式衰退。這時才發覺,雖然血糖控制得很好,但身體還是繼續走下坡。想停用藥物,想恢復健康,都不可能。然後被迫一輩子服藥,一輩子注射胰島素,將銀紙一張又一張地花費出去,偏偏卻離健康越來越遠。這樣,值得嗎?
我們實在要用心想一想,究竟血糖指數代表甚麼?糖尿病是怎樣來的?患了糖尿病究竟要怎辦?身體有很高的智慧,千萬不要粗暴干預它的運作,否則只會付出更沉重的代價。遲一些,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下糖尿病的生活方式吧。
樓主,
回覆刪除我再三細看了好幾遍,才能明白林醫師所舉~甲乙丙的比喻.真怎也想不到背後兇手原來是自身出的問題.難以置信 !
但說來確有道理.尤其是他所..舉之抽血準確度之見解,我很認同.但...樓主你會否再post他林醫師後來再分享糖尿病的生活方式的內容嗎 ?因以上的網頁已無法顯示了.
不過,我不其然有個疑問???是否大部份糖尿病患者都是因為升不足所引致呢 ?
大部份人都說糖尿病是因為吃了太多糖份所引起,到底是否有根據和真正原因就是這個嗎 ?(難道就是因血太少吃糖太多所引起 ?還是根本與吃多少糖沒關,只是因血太少....呢 ?)
TINA